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

論文閱讀(三)心得感想

論文閱讀(三)心得感想: 

  時代雖然進展得愈來愈快,但世界人口老化、身心障礙者人數增加的速度似乎也跟上腳步,美國、日本和歐洲等大國都已做出了預測,在2025~2060年間將會佔有30%的比例,這個數據所代表的意義絕對不容忽視。而此一現象雖是無可避免的,但卻透露出一個問題,需要輔助科技的人們大量增加,而我們該如何來幫助這些因老化、身心障礙而使得生活機能出現下降的人士?近年來,雖然已有許多智慧型系統被製造出來,不過大多還是用於軍事、航太和娛樂。輔助科技是介於醫療和智慧系統技術之間,但缺少的要素是如何設計與人類的生理、心理如認知交互作用的裝製,在未來希望能有更多進步的輔助技術被發展出來。

  傳統上,醫生觀察患者只會發生在臨床或實驗室裡,但最理想的觀測是在現實世界之中,要經常視病患的情形做評估,這是有關係於一個人在環境中能力的重要資訊。將感測器集結到病患環境中的『智慧型家居』是個不錯的點子,不但可以提供醫護人員獲得更多且清晰的病患情況(比在醫院中的短暫監測來的好),也能讓病患能夠更獨立自主的生活。

  加入機器人來輔助治療,這個是我最感到有趣的,雖然我們不能要求機器人治療比常規治療優秀,不過重點並不是要機器人取代職業治療師,重要是它能輔助醫師們使一些治療能夠達到便佳的效果。其他研究指出,機器人能提供精準的數據供醫師參考,判斷是否允許病患去做一些事情,當然這也鼓勵了使用者積極做出更多事情的可能性。還有機器人視頻遊戲或虛擬環境的聯合治療,還可以增加娛樂價值以提高康復的效果,鼓勵比較不積極的人參加一些必要的訓練。結合治療師的專業知識和機器人的技術潛力,對於每個病患將會得到最大的幫助。

  而另一個引發我興趣的是Personal mobility and manipulation technology(我翻譯為:個人行動科技與操作技術),有調查報告指出有10~40%的人需要動力式的行動科技(例如電動輪椅),但這並不適合他們,因為知覺上的損傷、機器功能的不良或認知不足,使得他們無法安全地駕駛現有的系統,而這卻會使得太過依賴於照顧他們的人。一個理想的技術是會有效地結合操作如行動科技,幫助察覺如決策一個人去了什麼地方。為了使互動更加容易,也需用自然而直觀的介面,能使完成一件事的時間縮短,並有著像人類一樣流暢的動作。而也有幾項功能是使用者要求被追加至輪椅上:隨時隨地都能使用、操作起來感覺很容易、擴大裝覺的能力範圍(特別是處理一些小的障礙)、增加獨立的感覺而減少對照顧者的長期依賴。雖然目前已有簡單的機器人被加在輪椅上,但介面操作對使用者來說還是太困難,現在有一種名叫『perMMA』的行動裝置,它有著兩隻機械手臂,不但可以儲存記憶,還具備電腦、感測器、機器視覺、路徑規劃、安全檢測以先進的控制演算法,對一些需要這些幫助的人們可說是一大福音!

  第一次閱讀全原文的論文,說實在看完之後還是有許多看不懂的地方,而英文句子的敘述方法也常出現倒裝句,通常要將整大串的句子讀完之後才能了解它是在說明什麼事,甚至有時候還要反覆看了好幾次才懂論述的內容,對我來說算是個很大的挑戰,但也是個很好的經驗。而我發現文中不斷地出現『individual』這個字,名詞意思是『個人、個體』,作者使用這個單字完全沒有任何價值判斷,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